澄城县:强化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张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民营经济的发展日益加快,逐步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近期,澄城县围绕“如何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选择县域部分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深入了解澄城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澄城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澄城县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使民营经济在推动发展、增加税收、促进就业、调整结构、激励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该县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实力逐年壮大。2021年5月底,全县共有市场主体数16021户,较上年年底净增 1073户。其中有限公司420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859户,个体工商户10959户。民营企业覆盖面越来越广,除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以外,还延伸到旅游、中介代理等各个领域,中小企业纷纷进军一些新兴行业、热门领域。

社会贡献日益突出。民营经济税收逐年增长,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5%以上。2020年,澄城县民营经济税收2.4亿元、同比增长374%,占全部税收的26.1%。2021年1—5月份,民营经济缴纳税收4800万元、增长100.18%,占全部税收的10.21%。

发展领域明显拓宽。民营企业发展的领域已经覆盖经济的各行各业,既是澄城县发展三次产业的一支重要主力军,也是城市扩容提质和发展园区经济的新生力量。截至目前,该县经开区入驻企业118家,其中90%以上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统计,目前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用工约6000人,规下工业企业用工约3万人。

技术研发日益加强。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推动民营企业扩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促进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提升科技服务水平,鼓励和促进民营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工作。截至目前,全县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型企业12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户(市级以上26户),新业态电子商务企业128户。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层次还较低,质量还不够高。澄城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中,而在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中则涉足不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以樱桃产业为例,与前几年相比,樱桃产值整体提高,但是主要产品仍旧是以种植为主,没有将樱桃这一农业特色产品转化为深加工产品,产品的高附加值的樱桃衍生产品生产等规模比重较小,品种结构单一,利润及财政贡献率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企业管理不够规范,水平比较落后。全县民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高、中级技能人员总量占从业人员的比例总体很低。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差,没有现代管理意识,尤其是本土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是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制度不健全,责权利不明确,经营目标模糊,决策随意化,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在当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能依靠压缩利润空间求生存,严重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企业数量还较少,规模相对较小。与周边兄弟县市相比,澄城县非公经济企业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问题仍然突出。从民营企业数量来看,2020年,该县每千人拥有中小企业数不到38.2个,距离全市和周边县市平均水平差距明显。全县  户工业企业中,2021年前4个月20家规上工业企业产值为12.3亿元,产值在全市所占比例不足2%。

企业融资压力大,生产经营难以持续。尽管金融业制定了一系列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法规和政策,但银行部门出于自身监管所限,为了规避风险,融资条件限制多,门槛高;加之企业自身条件欠缺,企业信誉度低、可供抵押的资产很少,缺乏进行融资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剧了融资的难度。截止2020年12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0.6亿元,贷款余额68.2亿元,年内新增企业贷款192户6.28亿元,其中银企对接会签约发放贷款19户4.65亿元。今年以来融资形势更加严峻,有的银行过度考虑风险,控制民营企业贷款发放,减少项目贷款额度,民营企业融资压力进一步增大,失去了扩大生产经营的能力。

区位优势不凸显,高层次人才难引进。澄城距离西安约140公里,相比富平、大荔等县区,在区位上没有优势,企业在引进一些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尤其企业方面,引进人才难,人员流动大,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主因是企业无法提供较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住房难、子女上学难,导致了人才向大城市、大企业流动的现象,形成了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及持续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招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为企业成长创造优质发展空间。扎实开展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澄城县优化营商环境实施细则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加快建设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系统,最大程度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严肃处理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放手发展。

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在设立的工业倍增计划2000万元专项资金中,重点向民营企业倾斜,激励、帮助更多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通过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大民营经济政策宣传力度,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作用,及时发布和解读产业、财税等政策措施,让企业熟悉知晓、用足用好。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人才引进培育的财政扶持,研究制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长效机制,抓好人才公寓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民营企业发展,着力解决“人才缺”问题。同时,大力发展扶持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校企合作”项目,为企业精准培育急需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加大对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的扶持,通过组织培训等途径,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着力解决融资问题。搭建平台推动政银企合作,建立政银企座谈会议制度,积极推进和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充分发挥华冠担保公司的作用,引导担保机构积极开展股权、商标权、专利权质押等方面的业务,不断扩大融资担保能力。
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澄城县树牢“大抓招商”的鲜明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招商引资理念转型升级,坚决摒弃拼地价、拼资源的老路子,更加注重选商择资,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真正把那些对澄城发展有较大带动力的大项目、好项目引进来。精心开展“点对点”“一对一”招商活动,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同步推进。瞄准国际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以及央企、国企,招引一批建链、强链、补链项目,切实提高招商精准度和实效性。(韦李飞)

责编:张颖

编辑:江筱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政企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9

邮箱: sxzhengqi@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