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实践育人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
文件为中小学的实践育人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内容依据,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科普教育、国防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关爱老弱残教育、健康教育等各类校外实践育人资源。日前,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宽实践育人渠道。以育人为本兼具实践属性的职业学校,能否成为中小学的校外实践场所,能否为中小学生提供各类校外主题实践,能否成为中小学拓宽实践育人的新渠道?
从人的全面发展看,职业学校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劳动与实践优势。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是强调动脑与动手、实践和体验的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学校要培养促进社会生产、服务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从产业需求出发,与社会现实结合,体现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的实践特征。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指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职业学校能够有机融合劳动资源和教育资源,带领中小学生走近劳动现场,深入实训中心或观摩企业生产,在生产性劳动、生活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体验中接触劳动实践,了解劳动知识,感悟劳动精神。
从人的终身发展看,职业学校为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实践可能。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指导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对学生进行指导。”
职业体验是职业启蒙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中小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和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职业学校为中小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体验提供了实践可能。在职业学校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以职业教育内容为载体的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角色体验、职业探索等教育途径让中小学生在职业实践中启蒙职业,了解自我,认识世界,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生涯规划能力。
从人的个性发展看,职业学校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体验场所。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初中阶段价值体认的具体目标是“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高中阶段的具体目标是“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初步体悟个人成长与职业世界的有关系,增强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
笔者认为,职业学校能让学生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将学生的学习世界与社会世界、生活世界建立关联,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与生活、学习与职业的有机联系,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与社会的真实体验,丰富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
对中小学的实践育人路径,职业学校可从三方面作为:
一是开放教育资源。在普职融通背景下,让中小学生在职业学校现场感受实训中心体现出的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工匠文化,通过职业陶冶引导中小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形成对职业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开发系列课程。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着手培养和训练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和手工技巧,“并严格要求他们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对待适于他们能力的劳动,通过这种方法将孩子们纳入劳作课培养轨道中。”在中小学阶段倡导手工劳作课,把与生活有关的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的手工技巧纳入不同年级学生的课堂中,在课程中养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劳动态度。
三是开展职业体验。职业体验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普职融通、落实职业体验教育的必要支撑。在职业体验馆开展职业模拟活动和基地实践活动,对学生按职业、行业或工种开展职业体验,能够让中小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工作的精细化要求,感悟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教育蕴含的工匠精神,在劳动体验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职业学校:中小学实践育人的新阵地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政企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政企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