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暖花开到数九寒天;从田间地头到高原边陲;从民众衣食住行的身边事,到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地,用真心聆听人民的心声,用实干履行庄严的承诺。总书记的足迹折射出的是迈向新时代的步伐,是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今天开始,《焦点访谈》将播出系列节目《足迹》,展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
2012年11月29日上午,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迎来了不寻常的参观者。
在这里,刚刚就任总书记的习近平,发表了一场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讲话。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际上是描绘了一个当前中国向未来发展深远图景,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旗帜下,来奋勇前进。
5个月后,首次作为国家主席展开外访的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梦,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来到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走访村民,看望低保户。得知汪能保的老伴患高血压,常年吃药,习近平关切地问起了花费情况。
针对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制度,在很多地方因地制宜地探索起来。2016年7月,安徽省建立了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新体系,贫困人口实行慢性病门诊1年内补充医保再报销80%。如今的汪能保,老伴常年吃降压药带来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
2014年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16年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两项制度……社会保障改革勇闯深水区,打破城乡分割、职业分割,看病报销再也不分“城里人、乡下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还要有所居,中国人最讲究的是“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梦才能托起幸福梦、中国梦。
看到郭永财等群众住房还比较困难,他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8年底,棚户区改造这项“暖心工程”,让上亿居民“出棚进楼”。除此之外,各种类型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实施,受益人群覆盖面不断扩大,住房保障网越织越密。公租房实现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截至2018年底,37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 5000多万买不起商品住房、又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城镇中低收入群众有了合适住房,实现了稳定居住;农村危房改造,让1700多万农民住上放心房。
要实现中国梦,根本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的动力又在于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总书记非常关注的重点领域。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进行调研。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车伟:如果工作不安稳,收入没有保障,那么我觉得一切的民生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总书记把就业当成自己工作中非常优先的、最重视的、一个优先的考量,我觉得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这样一个执政的思想。
如今的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专门走访了上百家企业,开发了49门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相连,学生来到这里学习后再就业,起薪翻了一番。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车伟:这个是和我们国家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结构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也说明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就是我们经济增长能够更多惠及到民生,惠及到老百姓的福利上来,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经济质量的改善,经济转型升级在向一个好的方向转变的一些标志。
参观者:非常震撼,国家在日渐繁荣昌盛,我觉得在习主席的带领下,确实是在日渐变好。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从中国梦提出到现在,已经将近7年时间。时间虽短,但伴随着总书记的足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一步步走入现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庄严的承诺掷地有声。几年来,从教育到就业,从收入到社保,从医疗到住房再到环境等等,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实惠,让人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这些,都让我们对今后更高质量的生活有了新期待,更激励着我们奋斗新时代,从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