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正 国更旺

家庭家教家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基点、立德之源和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家规是春雨,润物无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非常重视立家规。周恩来同志要求家人和亲戚严格遵守“十条家规”。 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将家风建设制度化,将家庭建设融入合格党员标准中,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主动立家规、正家风、严家教,通过多样化载体,引导干部群众将爱岗与爱家结合起来,培育良好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促进社风民风。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法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小家幸福大家圆,大家和谐小家安。建设美好家庭是时代发展的根基。好的家规家训家风,有助于家庭建设。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不但要讲家庭美德,传承好的家风,也要遵守社会公德,谦虚为人,乐于助人。从家庭做起,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弘扬中华美德,传承家风家训。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培育道德家教家风,以明德引领风尚,让爱与敬润物细无声地在人们心中扎根。

家风正,国更旺。家风如一缕清风,穿透着生活的每个角落。家风,也叫门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家庭是思想性格的塑造场,家教是人生价值的奠基石,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到国家、到天下,“家”是最重要的纽带。父母长辈融化在爱之中的家教,是最能融入我们血脉的东西。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党员干部的家风更是与作风党风紧密相连,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党员干部家风好坏,是检验自身作风过硬与否的“试金石”,也是群众了解党风政风状况的窗口。党员干部的家风更是与作风党风紧密相连,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党员干部家风好坏,是检验自身作风过硬与否的“试金石”,也是群众了解党风政风状况的窗口。家风不仅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还是民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要素。良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们终身的财富。注重家风,就是传承好家风,不断地释放正能量。
家风如一盏心灯,指引我们前行的脚步。《颜氏家训》曰:“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家庭是圃,孩子是苗。注重家教,首先要让家长们认识到: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教育始于家庭,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为人父母的职责与任务不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好,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立德树人,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增长孩子的善心、爱心、恭敬心,纠正孩子的不良言行和过失。家教靠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道德力量潜移默化的感化孩子的心灵。当然,家教需要建立家校合作的良好教育生态,通过家校互动、亲子共读、父母学校、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强化家校共育机制。从小立志,努力成才,胸怀天下。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不但要讲家庭美德,传承好的家风,也要遵守社会公德,谦虚为人,乐于助人。并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执法为民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成为一个品质优越的人
家风如一面明镜,反观自照盛衰知得失。司马光《训俭示康》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给司马康的诫子训,明“俭”和“侈”的必然性,“俭能立名,侈必自败”。家风好似一面明镜,能从你的言行举止中反射出你的个人修养。优良家风需传承,社会正气需弘扬,这不仅是利己的“小事”,更是利民的“大事”。在全社会弘扬家风的建设,不仅能扬善于小,防恶于微,更能引导人们摒弃浮躁功利,重塑文明荣辱。从某种程度上讲,优良的家风造就崇高的品质。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社会主义文明的新途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才能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点。中国梦就是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在家庭建设中注重家庭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基,注重家教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梯,注重家风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谛。(董晓龙)

责编:张颖

编辑:刘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政企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9

邮箱: sxzhengqi@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