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菜园子工程”,让生活更有幸福感

58岁的何秀才虽说耳朵有点背,但人勤快。8月25日大中午,日头火辣辣,空气里没有一丝风。老何蹲在自家二分菜园子里除草、侍弄着萝卜,不时抬手擦一把脸上的汗。

这是白河县双丰镇双全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何秀才和兄弟何秀胜住在一起,是低保户。2018年,他们从山上搬下来,住进了50平方米敞亮的楼房里。每个月兄弟俩各有260元的低保费,再加上何秀胜外出务工,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时间久了,何秀才总感觉生活少了点什么。

“咱是个农民。以前住山上时,每天早早就起来,房前屋后转转,在地里做点农活。”何秀才说,“现在可好,每天楼上楼下的,没事可做,急得慌。”

和何秀才兄弟俩一起搬到安置点的还有28户45人,都是贫困户。大多上了年龄,遇到了和老何兄弟俩一样“幸福的烦恼”。

“这部分群众刚刚搬下来,住楼房的确有些不适应。”双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怀念笑着说,“尤其是一些老年贫困户因为山下没有地,买菜舍不得钱。当时我们支部就开会研究,能不能在安置点旁给他们找块地,既让他们平时有事可干,又能解决贫困群众的吃菜问题。”

今年年初,白河县双丰镇双全村党支部将安置点旁的15亩土地流转过来,经过召开会议、按人按需分配,将其中7亩分给何秀才等15户贫困户,让他们有了自己的菜园子。剩下8亩土地承包给8名贫困群众,种植绿色蔬菜,并与县卫健局、双丰镇政府等4家单位签订蔬菜直供合同,建成一个蔬菜由菜地直达餐桌的“云菜店”。

有了菜园子,解决了吃菜问题。双全村党支部又在安置点附近建了10个猪圈,由周边贫困群众自愿承包,用纯粮食喂养本地土猪。在满足了自家的菜肉需求后,剩余的猪肉和蔬菜都可以通过“云菜店”进行销售,初步实现贫困户增收和集体经济壮大双赢。

给群众划块田的“菜园子工程”最早是仓上镇裴家社区开始探索实施的。2015年,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后续帮扶项目之一,裴家社区“菜园子工程”采取镇政府出资、村委会负责流转3.2亩土地,社区党支部召开会议、组织抓阄、现场确认地块、协调解决矛盾等,解决社区内无地、无职业、无收入的30多户“三无”居民的吃菜难问题。

“一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现在搬出来了,还是想种点地。多亏了社区干部帮我们协调,让我能在楼下种点玉米、四季豆、花生。”40多岁的柯昌全过去是裴家社区有名的“懒汉”,如今是安康市的“自强标兵”。从山上搬迁下来后,他不仅在工地上打工挣钱,还在社区当保洁员、生态护林员,从早到晚闲不住。社区上给他划的这块菜园子,更让他有了用武之地。

和柯昌全一样闲不住的还有麻虎镇太和村64岁的陈绪汉。陈绪汉一家三口2019年从山上搬到集中安置点,住进了80平方米的新房子。与他们一起搬进来的还有88户184人,从农民到居民,从土房到楼房,从种菜到买菜,即有幸福的喜悦,又有生活的困惑。

image.png

太和村党支部为使搬迁户节省生活支出,在新家住得有归属感、过得有幸福感,试点推行“村党支部管理、农户自主经营”管理模式,建立易地搬迁“菜园子工程”。通过把二组六户的6亩承包地以土地流转、租赁的方式,按照户型人口的多少划分为62块,一人户分配30㎡,二至三人户分配50㎡,四人户及以上分配80㎡,免费分配给62户搬迁户种菜使用,解决了贫困群众吃菜难题。

image.png

“原来搬下来一点菜园都没有,住在山顶上,有的时候到山顶上去拿菜,来回有十几里路,来回都是步行往山上走。”平时在外打零工的陈绪汉,8月25日这天下午回来没事,在菜园子里做做农活,他说,“现在党支部给咱划了块田,种上了白菜、萝卜、辣椒等蔬菜,一年四季家里吃菜都不用掏钱。”

image.png

据了解,“菜园子工程”是白河县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这一模式已在全县20多个安置点铺开。通过这种模式让搬迁群众碗里有菜、兜里有钱、心中有希望,切实减轻搬迁群众生活负担,让他们生活更有幸福感。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政企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9

邮箱: sxzhengqi@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