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秦岭非遗乡集”发展座谈会在留坝县武关驿镇顺利举办,省市非遗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精准“把脉”献策,共话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陕西旅游协会非遗分会会长、华洁:“值此非遗发展元年,要紧抓政策机遇,破除‘各自为战、以商养艺’的传统困境。留坝非遗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要依托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古村落的基底以及留坝民宿品牌势能来做精品,多点布局、集中发力,以差异化、独特性顶层设计打造‘非遗+’的特色业态,构建‘政府统筹+协会赋能+嫁接转化’的破局战略,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多赢。”
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主任、高蕾:“通过多媒介的艺术形式将乡村变为美学,用艺术激活乡村文化,推动文旅产业升级。非遗传承需打破传统保护模式,用艺术唤醒乡愁,以产学研合作引入设计创新力量,通过文化提升、艺术介入来嵌入秦岭非遗乡集的打造过程中,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数字手段拓宽传播渠道,推动非遗从展品变商品、从技艺变体验。”
西京学院艺术学院院长、臧卫军:“秦岭非遗乡集建设应‘跨区域导入+本土活态传承’双轨并行,既需引入剪纸、皮影等成熟民间美学艺术形成引流效应,更须深挖具有地方唯一性的在地非遗基因,通过耳濡目染和亲身参与唤醒群众文化自觉,将游客流量转化为文化认同。”
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民俗专家、左其诚:“非遗活化须紧扣地域独特性构建‘非遗+’体系,一方面提炼文化密码,实施非遗嫁接,通过在地化重造讲好非遗故事;另一方面要拓展大文创维度,突破传统工艺品边界,将餐饮药膳、研学等纳入文创体系,让历史资源通过现代化表达最终形成产业转化。”
西安市文化学者、李文伟:“非遗活化的核心在于传统基因的未来表达,我们在河口,在武关驿,在留坝打造的东西,它的核心是聚焦未来。非遗需要进步,需要扎根,不仅仅是守旧复原,而是运用新媒介、新材料、新工艺创新打造不同的生活场景,从而破解‘有流量无转化’的困局。”
非遗传承人代表张永宁表示“非遗的传承亟需构建秦岭非遗乡集模式,以内容为根基,搭建‘引流-节流-复制-裂变-传承’生态闭环,植入留坝独有的文化基因,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差异化模式,实现传承人生存与反哺的双重突破,真正让文化根脉长出血肉。”(王乐)
编辑: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