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初霁,窗外那原本光秃秃的枝桠上,不知何时已爆出许多花骨朵。脱下稍显臃肿的棉服,换上明艳的春装,欣欣然走出家门,去踏青,去赏春,共赴一场春的“盛宴”。
春日赏春景
三三五五踏青行
踏青一俗,古已有之。在这桃红柳绿,莺飞燕舞的早春三月,约上三五好友,一起踏青游玩,不失为一件趣事。或是在城市公园里,看那争相斗艳的樱花、郁金香、牡丹等花卉,引得人们驻足观赏之余,还不忘拿出手机,将这一瞬间的美好拍照定格。或是漫步在乡间小路,感受春泥的芬芳。放眼望去,田野里绿意盎然,油菜花金黄灿烂,桃花、梨花开满枝头,构成一幅美丽的春日画卷。
相较之下,古人的踏青一事,似乎更为有趣。他们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唯美的诗词。踏青春游,和风暖阳的春景,总是容易让人心情大好,就连那几只争先飞往向阳树木的黄莺,还有那为了筑巢来回衔泥的燕子,都变得分外可爱,也就有了白居易笔下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踏青时总有些意外收获,比如布满阴霾的心灵因为发现一朵小花而变得晴空万里,比如天空中白云治愈了伤春感时的阴郁,也便有了叶绍翁笔下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惊喜;踏青途中,不仅能看到美景,身为理学家的朱熹,更是能从美景中向导更深一层的哲思,他将自己推崇的圣人理学比喻成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色,相信自己的理想也会像春天的百花一样开满人间,灵光乍现,便有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名句。
春日上春山
尽享明媚好春光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沉寂了一个冬天的河流开始欢快的流淌,山峦也披上了绿装。此刻,只消找个离家最近的山丘,登高远望,踏青赏花,便可尽享明媚好春光。就像汪曾祺在《草木春秋》中写的“春雨杏花急急落,车马春山慢慢行”那般,沿着山间小路,不徐不疾,看似漫无目的又脚步坚毅的朝着山顶的前行,沿途聆听鸟儿的歌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让疲累的身心得到释放。
山林间的野菜,总是最先感受到春天气息的。许是少了人烟打扰的缘故,山林间的荠菜、蒲公英、白蒿芽子总是长得格外肥嫩,运气好的话,还能遇到刚拱出土的春笋。有经验的人进山之时,总是不忘提篮跨兜,行走间遇到中意的野菜随手采挖,回家稍事料理,便是一餐美味佳肴。山丘不够巍峨,林间小路也较平缓,不多时便登上山顶。俯瞰大地,感受着春天的辽阔与壮美。春日山中的景色美不胜收,野菜又多到采挖不尽,让人忘记归时,直至夜幕降临仍留恋不已,因而便有了于良史的——“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春日品春食
不负春日好“食”光
古往今来,因时而食,应时食鲜的饮食规律从未改变。过去因为生活条件的限制,天寒地冻的腊月,餐桌上见到最多的菜肴便是耐储存的萝卜、土豆、白菜,以及夏秋时节晒制的干菜,这也导致了人们对头茬春鲜热情更是格外高涨。
清明前后,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也是食客老饕最忙碌的时候。荠菜、白蒿、苜蓿芽还没吃过瘾,春笋、香椿、嫩蚕豆又接踵而至,刚拱出苞的槐花和刚冒出芽的榆钱,也俏生生的挂在树梢,期待着饕客的采撷……
论起春日第一鲜,荠菜绝对是当仁不让的。荠菜的分布范围极广,从田间地头到山野林涧,都有它的身影。从地未解冻到抽薹开花,整个春季,都是挖荠菜的好时节,而挖荠菜这件事,无论是儿时散学后的劳作,还是今时陶冶情操的踏青,都是极为美好的。陆游对荠菜极为痴迷,甚至还专门写过一篇《食荠十韵》,从采摘、烹饪、配菜等方面描写荠菜,“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字里行间满满都是他对这道春菜的喜爱。
若是论到能和荠菜平分秋色的,春韭绝对排得上名号。虽然韭菜四时常有,但春季初生的韭菜最为鲜嫩,就连杜甫,被友人盛情款待时,也曾选用春韭,从而有了那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传世佳句。
“夜打春雷第一声,满山新笋玉棱棱”,伴随着春雷涌动,在泥土中沉寂了一整个冬天的春笋,竟先拱出泥土,将脆、嫩、鲜、甜的笋肉献于世人。腌笃鲜、油焖春笋、笋片炒肉、香菇焖春笋……得益于食材的脆嫩鲜美,春笋可谓百搭之王,怎么做都好吃。
而作为曾经的地域限定美食——嫩蚕豆,也随着生产技术的普及和物流网络的覆盖,走上了北方人的餐桌。鲁迅先生曾在文章生动地讲述了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乘坐乌篷船看戏地途中,“偷”摘蚕豆地趣事,而清鲜微甜的豆香,也成了鲁迅先生对故乡绍兴回忆的一部分,在此后多年的时光里久久难忘。而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以“翠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来形容嫩蚕豆的口感和美味。
除此之外,古人笔下关于春日春食的诗词,诸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多到不胜枚举,春天的美,不止美在山河湖畔间,更是“美”在舌尖。(供稿:陕西交控西禹分公司 宋叶飞)
责编:卓西玲
编辑: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