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500元不是买地钱,是买回二十年的乡邻情!”凌晨时分,汉阴县汉阳镇白庙村村民将一叠带着体温的钞票推过桌面。随着最后一笔签名落定,这场横亘两代人、纠缠二十载的宅基地纠纷,在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连续八小时的攻坚下,终以一方象征性支付补偿、一方让出0.3米宅基地的“双向奔赴”画上句号。窗外万籁俱寂,墙上的时钟已经跳过零点。
时针回拨到2005年土地确权时,两家因0.3米宅基地界限产生分歧。巴掌大的土地如同嵌进血肉的木刺,让曾经共饮一井水的邻里渐生嫌隙。二十年间,村组干部先后组织过数次调解,始终未能撬动这“一尺宽的心结”。今年初,积怨化作火星,从口头谩骂蔓延至肢体冲突。
“疙瘩再小,捂久了也会溃脓!”村支部书记肖富松接到消息后,与驻村第一书记徐浩直奔现场。两户院墙投下的阴影,恰似横亘在人心上的鸿沟。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超出部分必须退还。”“老辈人也说‘争墙一寸,失邻一丈’,真要为了这一尺宽的地,让孩子们往后走亲戚都绕道?”徐浩化身“政策翻译官”,把法规条文炖成农家土话;肖富松当起“记忆放映员”,重播两家友好和睦的昔年往事。
“我补1500元,就当给娃们积份邻里福分!”当两位老汉的手越过调解桌紧紧相握时,跨越了二十年,纠葛两代人的矛盾顿时冰消。
“土地账要算,人情账更要算。”返程路上,徐浩望着星斗感慨。这场“马拉松式”调解不仅解开了土地死结,更昭示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密码——以法律为尺,以乡情为墨,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没有什么心墙不能跨越。
从“争地气”到“让福气”,白庙村的实践经验表明:基层治理既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也需“换把钥匙开锁眼”。当干部们愿意把政策条文嚼碎了喂给群众,肯花绣花功夫疏通情感的“毛细血管”,再顽固的坚冰也能被法治的温度与乡情的暖流共同融化。这种“法理情”交融的调解智慧,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所在。 (马力 徐浩)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