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生命的无限可能——记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危重症诊疗中心主任焦峰军

近日,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电话突然响起,接到一位在工地发生重创伤员的求救电话。医院急救人员迅速出发,赶赴现场。急救医生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进行绿色、黄色和红色预警后,立即将患者病情反馈到创伤救治微信平台,随后平稳快速转运伤员。医院急诊团队负责各类创伤患者的收治,会诊团队及时到位,判断创伤患者生理状况,制定有效的复苏措施和后续治疗方案,为伤者救治做好一切准备……

这是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从2019年开始实行的急诊重症医学一体化建设,也是医院学科和业务建设的一次重大改革。

图片 11.png

目前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是陕西省重症创伤中心成员单位,在严重创伤、多发性创伤、创伤后并发症方面有丰富的救治经验。与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一样,创伤中心整合全院资源,规范临床路径、优化各项流程,确保为所有就诊病人提供有效、优质、便捷、安全的救治服务。

带领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团队“打怪升级”的,是急危重症诊疗中心主任、心血管病院副院长焦峰军。

 图片 14.png

1988年,焦峰军没有考上志愿院校,误打误撞走进医学院的大门,却因为持续投入和坚持,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也许对一个医学生来说,轮转培训的过程很痛苦,收入少、投入大、压力大。但工作多年后回头看,焦峰军认为一名医学生确实需要这样的时间打好专业基础。直到现在,焦峰军认为对他影响最大,依然是刚到医院工作轮转的那6年。

1997年,上班的第四年,焦峰军轮转到心血管内科,在长达10个月的一线工作中,他慢慢发现自己“开窍”了,许多不理解的知识点连贯了,许多别人诊断不出的疾病自己能诊断,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让他爱上了医学。

焦峰军说:“这种转变可能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勤思考的习惯,二是坚持不懈的考研经历。”

连续考研四年,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焦峰军给自己备好一壶热水,经常是“什么时候喝完什么时候睡”。每每遇到疑难一个问题,为了能让自己彻底理解,他会同时打开生化、病理、免疫等十几本教材,务必找到答案才肯罢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焦峰军的书总是看的很慢……

6年间,焦峰军既转过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肾病内科等许多临床科室,也转过放射科、超声科等医技科室。“没有任何准备,去了科室就管病人,只能自己提前一个月去温习专科疾病。”虽“不近人情”,但严格的轮转制度让他在从业之初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用整合、系统的观念理解患者的疾病,不局限在专科思维中。并且,许多深植内心的典型病例也持续影响着他后来的执医生涯。

正是那时在心内科的小小成就,让他选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心血管内科。

这样的勤奋和思考让他迅速成长,在学习中绽放着自己青春,在同龄人中最早有资格晋主治。

35岁时,焦峰军已经成为开封市中心医院CCU的负责人。

2005年,由于处置重症患者的超强实力,他又将工作转向重症医学科,并且连续4年成为医院重症专家组成员。专业的进步、视野的进一步开阔,让他逐渐从专业人才逐渐转向管理者。

2009年,考虑到重症医学科在一个综合医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焦峰军被引进到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主持重症医学科的成立工作。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做出这个决定?焦峰军说:“当时院领导干事的决心打动了我,而且重症、心血管介入两项空白都是我的擅长。”

重症医学科的成立填补了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没有标准重症医学科的空白,开启了建院70年来重症医学专业发展和进步的新里程。

重症医学在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热土上生根、发芽、成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日渐成熟。

为了迅速推动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焦峰军提出从手术技术提升、规范的药物治疗、介入技术、血液进化、镇静、营养支持等六个维度入手,为危重患者生命支持和临床技术创新创造着机会。焦峰军带领团队从临床问题出发,攻坚克难,不仅让重症医学科在咸阳市崭露头角,也成功助力全院危重患者诊治水平的提升。

2016年,“咸阳市科技创新团队”名单出炉,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被咸阳市科技局授予咸阳市重症医学技术创新团队。

“ICU接收最多的是各类器官衰竭、急性中毒、各类休克和重大手术后需要加强治疗的患者,有些家属甚至在心理上已经放弃了,但我们不能放弃,在这里挽救的,不仅仅是可能消失的生命,还可能是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焦峰军深有感触地说道。

自2009年重症医学科成立至今,科室开展持续血液净化共完成6000小时,纤维支气管镜2000多例次,机械通气5000多日。成功抢救各类危重病例近1600余例,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各种原因休克、重症感染、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以及各类严重中毒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危重病人器官支持、重症感染治疗、各种中毒、内环境紊乱救治及危重病人转运等方面居市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焦峰军也从未间断自己心血管内科专业的精进,通过练就过硬的本领与业务能力,适应各种的挑战,应对错综复杂的病情。

从事心血管内科病人诊治工作中20多年,他率先引导市一院应用多种手段进行临床的诊断及治疗:多参数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远程心电监测及传送;心律失常的胸外、食道、心内电生理监测及治疗;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先心病的药物及介入治疗;心力衰竭病人的药物、起搏器及干细胞移植治疗。近年来开展各项新技术新业务60余项,在复杂冠心介入治疗、三心腔起搏器治疗、埋藏式除颤器、危重病人评分、疾病危重分层、生命体征检测、生命强力支持、病理状况追踪及干预、患者心理评估及护理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和成绩。

2020年,焦峰军积极响应党组织和医院的号召,在疫情爆发后的第一时间参与到本院发热门诊的成立、隔离病区的建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例专家会诊中,勇当战“疫”先锋。

作为第一梯队防控专家组负责人,从除夕起,焦峰军主任始终坚守在岗位一线,经常一连四五天待在医院,回家休整也是片刻停留,因为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回到家感觉不踏实。仅仅用几天时间,他与缑剑、亢锴、王涛宁、任志超等成员在疫情防控总指挥卢健、专家组组长鱼丽萍的带领下,对感染疾病科进行结构优化改造、设置活动板房作为预检分诊台、制定隔离病房改造方案、对综合楼4楼原内分泌病区进行改造,用于收住留观患者。图片 12.png

隔离病区刚刚成立时,一切都有待步入正轨,需要准备的还有医务人员的心理。面对疫情,许多90后、甚至是95后的孩子们毅然选择仓促结束春节假期走进隔离病区。医护人员不仅要对病人进行救治和护理,而且要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因为病区内没有家属的陪伴,有的病人不能进食,于是护士来喂;有的病人行动不便,于是医护人员扶着他们上卫生间。这样的工作内容调整尚能应对,但8个小时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N95口罩长时间绷紧鼻梁产生的压疮、难忍的胸闷气短都影响着医务人员的士气。焦峰军主任心里非常清楚这是一场硬仗,便走进隔离区倾听大家的心声,提着心劲儿工作,以饱满的精神随时解决病区的各类问题。他在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的同时,还给同事加油鼓劲,更是率先提议让鲜红的党旗飘到隔离病区,凝聚大家战胜疫情的决心。

在近期的一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有序、有力、有效抢救,正是受益于医院创伤中心的建设。据急危重症中心主任焦峰军介绍,创伤中心建成后将实行急救一体化管理,将远程接诊、院前急救、院内施救和危重病监护救治组成无缝连接的闭环救治链,建立高效、完善的创伤救治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院前、院内救治反应时间,实现多学科协同救治机制。“在搭建高效救治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科诊治优势,市一院将不断规范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让这里成为创伤患者的生命港湾。”

说到之后的工作,焦峰军说:“如今,我已经越来越感受到能做事的珍贵”。彼时,他已过完50岁生日,却一直不曾忘记热爱医学的初心。关于急危重症诊疗中心,关于ICU和急诊科的融合,关于打造“真正”的急诊科,关于院前急救,他还有许多规划正在逐步实施,他说“既要动口建言,还要动手办事,最重要的是做一名能看病的好医生……”

(责任编辑:杜鹏飞/王玲)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政企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政企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9

邮箱: sxzhengqi@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